浏览次数:4008 作者: htxhAdmin 信息来源:安康市林业网 发布时间:2017-08-28 |
第一章 总 论
山林经济是以山林为元素、以绿色为基点,以现代发展理念为引领,自觉运用自然、经济规律,生产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实现山林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是加快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12′之间。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与四川、重庆、湖北接壤。土地总面积23529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四位。
2、地质地貌
安康市地质地貌属秦岭和巴山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主体为秦岭地槽褶皱带,部分为四川台面斜边圆弧形褶皱带,地层以古生代海相建造为主,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汉江以北为秦岭山系、以南为巴山山系,地貌呈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秦岭主脊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巴山主脊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与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相对高差2000米以上。
3、气候特征
属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垂直地带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7℃,日照时数1495.6小时—1836.2小时,无霜期210-270天,年降水量750—1100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温暖湿润气候利于林木生长,以秋冬造林为宜。
4、土壤条件
主要为粗骨性黄褐土和黄棕壤,PH值在6.5-7.5之间,土层厚度30-60cm,土壤质地中壤或中壤偏重;有机质平均含量1.25%,全氮含量0.19%,碱解氮平均含量75ppm,速效磷平均含量6.42ppm,速效钾平均含量100ppm,适宜于多种林木生长。
5、水文状况
汉江安康境内流长340公里,年均自产径流量106.57亿立方米,过境客水145.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总量的59.5%,人均占有量3700立方米,是全国的1.5倍、全省的2.6倍。
(二)生物资源
1、资源分布
国土面积3529.3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878.67万亩,占81.56%,非林业用地650.56万亩,占18.44%。有林地2114.06万亩,森林覆盖率59.9%,森林蓄积量6026.72万立方米,居全省前列。
2、植物资源
植被类型多样、群落结构复杂、生物种类繁多、垂直带谱明显,有种子植物3300余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利用前景的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乔木100余种、灌木300余种、草本600余种。省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0余种,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866株。
3、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已发现6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余种,省级3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在我市均有分布。
(三)基础设施
1、交通状况
阳安、襄渝、西康铁路交汇于此,210、316国道和包茂、十天、西汉高速贯通境内,扩建后的4C级机场可满足波音737-800、空客320等中型飞机起降,将成为中国西部腹地沟通南北,连结西南、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2、电力状况
安康电网处于陕西电网南部末端,通过330千伏金安Ⅰ、Ⅱ线、金柞Ⅰ、Ⅱ线、安喜、喜洋线和陕西主网相连;同时还通过110千伏石古线、石汉线、石泉电厂与汉中电网相连,通过110千伏小镇线与商洛电网相连,通过110千伏麻官线与四川达州电网相连,通过110千伏中将Ⅰ、白将Ⅱ线与湖北十堰电网相连。[NextPage]
二、规划背景
(一)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林业战略发展方向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新概括。国家林业局提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把林业作为陕南循环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实施率先突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美好安康”、“发展山林经济”的要求。这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市发展山林经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南水北调赋予重大责任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国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按照规划,安康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将优先启动生态区保护修复工程,赋予了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为先的重大责任。安康地处汉江中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该工程年调水量144亿立方米,6成以上来自安康。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南水北调水源保护为安康争取生态工程建设投资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省委、省政府提出陕南循环发展新战略赋予新内涵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要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安康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力争实现“四个翻番、六个跃升”,即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实现大幅跃升。要实现“四个翻番、六个跃升”,必须依托山林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必要性
(一)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是立足安康资源禀赋、做优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我市地处秦巴山区,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川坝河谷地带土地资源有限,山林却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战略选择。
(二)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促进循环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市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肩负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必须自觉把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和全省宏观战略决策之中,通过大力发展山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谋求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是科学开发山林资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不足、群众增收困难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2500 元的贫困标准,全市尚有 116 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希望在山,潜力在林,一座山林就是一个“绿色工厂”。通过大力发展山林经济,使其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是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美好安康的有力保障。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巩固和扩大生态优势,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能够为“做大新型工业、做强生态旅游、做优现代农业”提供强力支撑。同时,将有力促进产业发展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快速转变和新型产权制度、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于提高经济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创新社会管理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山林经济的崛起必将进一步夯实建设美好安康的经济基础,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NextPage]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发展山林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林业示范园为抓手,推动林业产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努力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融种养、加工、营销为一体,构建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山林经济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借鉴省内外山林经济发展经验,构建具有安康特色的发展模式。
1、统筹城乡发展原则
发展山林经济,应紧密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林业的综合效应,以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2、循环经济建设原则
确立循环经济理念,围绕富硒茶饮、特色林果、绿化苗木、蚕桑丝绸、林下种养、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3、龙头企业引领原则
推广业主林业,推进企业化经营,组建林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山林经济。
4、扶优扶强示范原则
对建设标准高、科技含量高、推进进度快、示范效果好、带动作用强、产业效益显著的园区和企业,从项目上予以重点扶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5、促进农民增收原则
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走“园区+农户”的路子,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规划期限
2011-2020年。构建安康山林经济体系框架,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建设。
四、规划布局
围绕《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自然资源禀赋和山林经济发展要求出发,分区布局、突出重点、集聚成园、彰显特色,重点建设500个省、市、县、镇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进而形成安康山林经济产业体系。
根据海拔高度、适生物种、承载能力,把全市区划为三大产业区,即海拔1000米以上为生态公益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区;海拔600—1000米为经济林产业示范区;海拔600米以下为高效林业产业示范区。
五、规划目标
到2020年,山林经济总产值力争达到280亿元,其中林下种养产值7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140亿元,山林休闲旅游服务业产值70亿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建设1个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10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重点建设10个森林公园(生态景区)、10个休闲观光茶果园和30个特色休闲旅游示范村;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户,其中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20户以上;建设500个山林经济示范园区,其中省级20个、市级50个、县区级100个。 [NextPage]
第三章 山林产业建设
一、优势产业选择
经过对我市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市场前景的认真调研分析,全市山林经济发展应突出如下六大优势产业:
(一)绿化苗木。绿化苗木已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的“朝阳产业”,潜力巨大,价值倍增。目前全市有14个骨干苗圃,育苗基地1万余亩,每年可生产苗木近亿株。还可利用珙桐、红豆杉、连香木、七叶树、银杏、桂花、紫荆、紫薇等名贵树种,通过繁殖培育,供应城市绿化用苗,为建设森林安康,营造景观林,改善人居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二)林下种养。特色野生动物驯养、林下养鸡、林下魔芋、木本药材、高山养蜂、山竹笋、山野菜、山野食用菌发展基础好、品种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森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林下种养业市场前景愈来愈好,必将成为山林产业的重要支柱。
(三)富硒茶饮。茶产业既是传统骨干产业,又是现代优势产业。8县区48个重点镇办、11.5万农户经营茶园,茶园面积46万亩,年产茶叶1.08万吨,产值11.8亿元,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发展山林经济,必须把茶产业作为先导项目,率先突破。
(四)特色林果。以核桃、板栗、柑桔为主的干鲜果遍布10县区,拥有果园200余万亩,年产量4.5万吨,产值5亿元,占林业总产值20﹪以上。广大群众素有种植干鲜果的传统,且市场需求量大,比较效益较高。特色林果业是农民增收、兴林富民的又一支柱产业。
(五)蚕桑丝绸。栽培历史悠久,覆盖面积广,产业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全市9县区有桑园面积72万亩,年养蚕能力50万张以上,产茧2万吨,产值10亿元,占全省的80%以上。已基本形成栽桑、制种、养蚕、缫丝、绢纺、印染、外贸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还应大力发展。
(六)休闲旅游。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优越条件。全市现有旅游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全国水利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2个。2010年,全市森林公园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6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16倍和3.3倍,在拉动第三产业、增加社会就业、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山林经济建设重点
(一)绿化苗木。在31个镇办建成绿化苗木基地5万亩。即在现有1.1万亩苗圃的基础上,再建3.9万亩。其中2011-2015年新建2万亩,2016-2020年新建1.9万亩,确保城市绿化、园林景观建设和造林绿化需求,打造集种苗繁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苗木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30亿元。
(二)林下种养。大力推广林药、林畜、林禽、林菌等循环模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发展林下魔芋20万亩,药材50万亩,养鸡1000万羽,山地养羊100万只,食用菌鲜品产量达到10万吨,其中2011-2015年发展林下魔芋10万亩、药材25万亩、养鸡500万羽、山地养羊50万只、食用菌鲜品产量达到5万吨;2016-2020年再发展林下魔芋10万亩,药材25万亩,养鸡500万羽,山地养羊50万只,食用菌鲜品产量达到5万吨。到2020年,全市林下经济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
(三)富硒茶饮。八县区48个镇办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重点抓好紫阳、平利、汉滨、汉阴、岚皋五县区茶饮产业。其中2011-2015年新建10万亩、改造10万亩;2016-2020年新发展10万亩、改造5万亩。通过提升绿茶,开发红茶,主攻茶饮料,发展茶食品,推进茶旅游,壮大富硒茶饮产业规模。到2020年,全市丰产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年产茶叶2.5万吨,实现茶饮产业综合产值50亿元。
(四)特色林果。在54个镇办新建优质丰产特色林果园85万亩、改造60万亩,特色优质林果园达到200万亩。其中2011-2015年新发展核桃25万亩、改造10万亩,新发展板栗10万亩、改造20万亩,新发展柑橘10万亩;2016-2020年新发展核桃基地25万亩、改造10万亩,新发展板栗10万亩、改造20万亩,新发展柑橘5万亩。到2020年,全市核桃丰产园达到80万亩,板栗丰产园100万亩,柑橘丰产园20万亩。以分拣包装、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特色林果综合产值40亿元。
(五)蚕桑丝绸。在八县区39个镇办重点培植丰产高效桑园50万亩。其中2011-2015年新建5万亩、改造15万亩,2016-2020年新建5万亩、改造15万亩。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养蚕大户,实施桑园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市年发种量保持在50万张以上,产鲜茧2.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
(六)休闲旅游。重点开发和建设现有10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打造休闲观光茶果园10个、特色休闲旅游示范村30个,提升山林休闲旅游品位。其中2011-2015年,建成森林公园6个、休闲观光茶果园6个、特色休闲旅游示范村15个;2016-2020年,建成森林公园4个、休闲观光茶果园4个、特色休闲旅游示范村15个。到2020年,全市山林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18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0亿元。
通过六大产业建设,带动全市山林经济发展,经济效益迅速提升,综合收入达到280亿元。[NextPage]
三、产业园区建设
(一)功能定位
1、产业提升功能
通过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不断提高山林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2、示范带动功能
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辐射带动园区周边产业发展。
3、科技培训功能
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设施和管理水平,对周围群众起到耳闻目染和培训示范的作用,强化山林产业的科技基础。
4、林业观光功能
把山林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与生态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观光林业,展示现代设施、高新技术、园林园艺及名、特、优、新品种,打造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园区。
5、生态保护功能
建设生态循环园区,防止生态污染,减少水土流失,为建设美好安康、生态安康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标准
1、规划科学
示范园区规划设计要符合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布局,符合山林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标准。
2、主体明晰
示范园区建设应以具有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或是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
3、规模适度
示范园区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相对集中,能辐射带动周围共同发展。
4、设施良好
示范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经营装备达到标准化要求,服务功能齐全,管理机制健全。
5、产业鲜明
示范园区产业集中度高,优势明显,主业占比达到60%以上。
6、科技领先
示范园区品种优良、质量优新、技术先进,种、养、加结合,特色产品能有效占领市场先机。
7、经营配套
示范园区生产、试验、示范和经营管理配套,林产品加工销售体系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
(三)分区、分级、分业建园
1、分区建园
(1)生态公益林下经济示范区。本区域林业用地面积1160万亩,具有海拔高、气温低、人口少、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
产业定位是:在全面搞好生态修复,巩固原生态植被,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空间,重点发展林下种养业和干坚果等特色示范园区。
(2)经济林产业示范区。本区域林业用地面积1340万亩,具有范围广、面积大、交通好、人口多、农民收入低的特点。
产业定位是:立足区域特色,建设优势明显、重点突出、技术领先、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标准示范园区。以退耕还林、天保造林、长防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重点发展茶叶、核桃、板栗、蚕桑等经济林产业和特色种养示范园区。
(3)高效林业产业示范区。本区域林业用地面积350万亩。该区域海拔较低、人口密集、地势平缓、土层较厚,但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依然脆弱,既是全市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也是发展高效林业的最佳区域。
产业定位是: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资本、人才等优势,重点发展高效林业,挖掘增值空间。在月河川道、浅山丘陵、汉江两岸、城镇周边重点发展以苗木花卉、特色果品、富硒茶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示范园,提高林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2、分级建园
按照“建基地、扩规模、提技术、强管理、增效益”的思路,全市规划建设500个示范园区,其中省级示范园区20个、市级示范园区50个、县级示范园区100个。
2011-2012年启动建设57个示范园区,2013-2015年启动建设443个示范园区(点)。
3、分业建园
按照“重点县、基地乡、产业园、加工厂”、“一县抓一业、一业建一园”和“县有样板基地、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点”的要求,建设好500个山林产业示范园区、点。其中绿化苗木产业示范园40个、林下种养产业示范园区200个、富硒茶饮产业示范园区50个、特色林果产业示范园区150个、蚕桑丝绸产业示范园区20个、休闲旅游产业示范园区40个。[NextPage]
四、加工体系建设
(一)建设标准
1、节能减排。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技术,企业生产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2、绿色环保。生产加工的山林食品绿色环保、营养保健,达到绿色食品质量标准。
3、贮藏保鲜。按照产业园区建设规模和生产能力,配套建设贮藏保鲜设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二)建设布局。全市规划建设100个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其中汉滨28个、汉阴12个、石泉7个、宁陕5个、紫阳11个、岚皋6个、平利11个、镇坪5个、旬阳6个、白河9个。
(三)建设内容。建设富硒茶饮加工企业22个、蚕桑丝绸加工企业12个、富硒食品加工47个、林产加工企业12个、木本药材加工企业7个。
五、营销体系建设
(一)产品市场定位
1、产品分类
(1)实物性产品。富硒茶叶、苗木花卉、干鲜果品、蚕茧生丝、绿色食用菌、保健蜂蜜、生态竹笋、山野菜、木本药材、野味食品等。
(2)服务性产品
制订标准、技术培训、检疫检测、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等。
2、市场定位
以国内市场为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视市场细分,正确选择目标市场;提高营销策略水平,优化产品组合,建立营销渠道,创立知名品牌。
(二)建设内容
1、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建设1个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100个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融批发、零售、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对现有小型交易市场进行整合扩改,推进山林产品直接进入交易市场。
2、营销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化培训,培育一批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购销大户、连锁配送为主的山林产品营销队伍,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拓展流通空间。
3、名优品牌建设。集中打造以“安康富硒茶”、“牛王牌生漆”、“梅花牌生丝”、“紫阳金钱桔”、“旬阳狮头柑”、“宁陕薄皮核桃”、“ 安康山珍”等一批山林产品名优品牌,积极开展山林产品质量和产地认证。[NextPage]
第四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国计划出版社;
2、《林业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国家林业局颁发;
3、营林工程费用的确定,以园区范围内实地调查为基础,参考近年来国内同类项目编制经济指标,按平均费用标准计算;
4、林产品价格按照实际调查数据计算;
5、其它原材料按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
(二)投资估算结果
《安康市山林经济发展规划》总投资为201.2亿元。其中绿化苗木25亿元、林下种养31.5亿元、茶园建设36亿元、特色林果建园34亿元、蚕桑丝绸7.5亿元、森林公园30.2亿元、旅游村建设25亿元、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交易市场12亿元。在总投资中,直接生产费用130.78亿元,占总投资的65%;其他费用70.42亿元,占总投资的35%。
其中,示范园区总投资97.8372亿元,其中绿化苗木示范园2.2159亿元、林下种养示范园15.9031亿元、茶叶生态观光示范园8.2734亿元、特色林果示范园13.8525亿元、蚕桑丝绸产业示范园2.9923亿元、休闲旅游产业示范园54.6亿元。
(三)资金来源
安康市山林经济建设投资来源包括国家项目扶持、财政投入和项目业主自筹。其中,中、省项目投资51.64亿元,占总投资的20%;地方配套投资16.585亿元,占5%;业主投资126.975亿元,占75%。
二、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到2020年,全市山林经济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其中绿化苗木30亿元、林下种养50亿元、富硒茶饮50亿元、特色林果40亿元、蚕桑丝绸30亿元、休闲旅游80亿元。
(二)生态效益
1、生物多样性。通过山林经济建设,森林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林种、树种结构更趋合理,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从而保护了秦巴山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抗灾减灾。据测算,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
3、涵养水源。森林面积的增加,土壤贮水能力将提高到9.54亿m3,每年减少水土流失2991万吨。
4、净化空气。到2020年,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释放氧气460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3375万吨、二氧化硫27万吨,吸附粉尘1841万吨,还能有效调节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太阳辐射,增加空气湿度,杀灭病菌,净化空气。
(三)社会效益
1、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山林经济建设,人工造林、林分改造、抚育管护需投工约5200万个工日,可解决2万余人就业,还可带动交通运输、加工物流、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创造间接的就业机会。
2、改善投资环境。山林经济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安康的生态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条件。
3、推动森林旅游。山林经济将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预计10年后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80亿元以上。
4、促进社会和谐。森林面积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有效减少洪水、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弘扬生态文明。通过山林经济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NextPage]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山林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林业发展模式,涵盖生态、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融合一、二、三产业,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建,才能做好。
一、加大山林经济扶持
认真落实中、省支农惠农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支农预算,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市、县区建立扶持山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 1000 万元,各县区每年不少于400 万元,主要用于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企业贷款贴息、基础设施配套和农资、种苗、科技扶持等;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山林经济开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农业发展项目,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
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动山林资源向生产要素转化。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林地、土地经营权,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山林经济集聚;加快推进林权交易中心建设,规范林权交易场所,搭建林权流转平台;落实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扩大财信担保、小额信贷扶持范围和扶持额度,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满足林农发展山林经济的需求。
三、加快现代园区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产业配套、龙头引领、政策支持、服务跟进的要求,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实施绿色标准,加快功能聚合,建设山林经济园区。县区、镇(办)政府要围绕园区建设,突出抓好土地流转,为山林经济园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抓好市、县区、镇(办)三级山林经济示范体系建设,加大示范园区培育力度,积极争创省级示范园区。建立市级山林经济示范园区评定扶持制度,力促全市山林经济快速发展。
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按照“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全方位推介”的要求,在“安康富硒”地域形象品牌下,主打“安康山珍”特色品牌;对有条件创树名优品牌的企业,在项目捆绑、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扶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认定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市政府按照规定的奖励办法给予表彰奖励;积极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鼓励申报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研发体系建设,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山林经济产业研发中心,重点县区设立山林经济科技研发示范站,着力研发名特优新林产品加工和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加强山林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集中解决乡土特色树种选育、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林产品加工及贮运保鲜等重大技术难题。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中介服务为纽带、科技投入为支撑、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山林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建立市、县区、镇(办)三级政府主要领导包抓机制。市级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山林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支持,主管部门要制定专项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全力以赴抓落实。加强政策舆论宣传,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切实建立“市场驱动、行政推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的产业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促山林经济发展的合力。市政府把山林经济发展纳入市对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工作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予以考核奖惩。